鋼絲繩作為礦井提升設備的重要構件,對于安生產以及公司的生產益來說都至關重要。
長期以來,在鋼絲繩的管理上直處于種“重視但沒有有手段”的尷尬境地,不得不采用人工目測、卡尺量、憑經驗、憑感覺換繩等方法,存在著“不可靠、不安、不經濟、低率”等四大難題,亟需利用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手段加強鋼絲繩的檢測、承載能力評估、安管理等工作,保障鋼絲繩安運行。
在這種落后的鋼絲繩管理模式下,鋼絲繩管理“不可靠、不安、不經濟”等三大難題始終得不到解決。
問題之一:不可靠
由于以下幾個主要原因,人工檢測對各種損傷的發現不可靠:
不連續:人工目測檢測鋼絲繩的時候,不能保證人的眼睛刻都不離開在檢鋼絲繩。實際上,當受到生產任務的壓力而只能象征性地以2—3m/s的速度(遠高于規定的0.3~O.5m/s的檢查速度)進行“班檢”的時候,這種人工目測就更是“走馬觀花”,果可想而知。罐道繩和尾繩的檢查也是如此,且井底的能見度又非常差,因而人工目測的可靠性就更是大打折扣;
不面:受眼睛視線局限,只能觀測到視線所及的面,而另面則無法看到;
環境、光線等影響:很多情況下,目測時光線很差,有的檢測位置人只能離很遠的距離,靠燈光檢測(如尾繩在發現問題后鋼絲鉤拉到跟前觀察),因此目測局限性大。
另外,即使完按照0.3—0.5m/s的速度檢測,檢測人員非常認真,光線非常良好,人工檢測方法也只能部分柱出鋼絲繩的外部較明顯的損傷,而對鋼絲繩的內部磨損、銹蝕、斷絲.尤其是疲勞等損傷則根本無法察覺。
根據長期工作中的總結及有關資料顯示,在用鋼絲繩存在的主要損傷包括以下幾類,而人工檢測能夠檢測到的損傷類型只占到20%左右,
問題之二:不安
目前的人工檢測方對于保障鋼絲繩的安運行是及其不可靠的,因此,生產中實際上隱藏著許多的重大事故隱患。
據美的權威部門對世界8000家鋼絲繩實驗室和應用現場統計數據的研究分析,結論是有12%以上的在用鋼絲繩處于“危險或度危險”的狀態,即l0%的強度損耗超過l5%,處于危險狀態,另有2%的在用鋼絲繩強度損耗超過30%,處于度危險狀態。
據安生產管理總局發布的2005年、2004年、2003年煤炭安生產狀況綜合分析數據:2005年煤礦共發生煤炭運輸提升事故509起,死亡559人;2004年煤礦共發生煤炭運輸提升事故556起,死亡583人;煤炭系統因鋼絲繩問題所造成的重、大惡性事故就多達215起,死亡223人,其中死亡人數多的是山西呂梁交城縣五七煤礦斷繩事故,次死亡14人,重傷5人。
問題之三:不經濟
由于檢測技術和檢測方法不能滿足實際需要,為了避免鋼絲繩事故,直以來都是采取“犧牲成本換取安”的方式,也就是定期換繩。但這種做法直接導致了鋼絲繩用繩成本的提高。對于被強制更換的鋼絲繩,據相關研究統計,大量是被浪費的。
實施鋼絲繩在線監鍘系統,將解決“可靠性”、“安性”和“率性”等問題,并減少鋼絲繩重大事故隱患。
全國咨詢熱線:
400-8877-128
* 請認證填寫您的需求并提交,我們會盡快與您聯系